又是金秋十月,秋菜军团已“占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一大早,街角、市场上就传来了热闹的叫卖声,每年的深秋时节是购买秋菜的最佳时机,满眼鲜嫩碧绿的秋菜,这样的景象对于很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即使秋菜不如以前卖的火热,但是还有一些长辈们仍有“秋菜情结”。家住哈尔滨市南岗区征仪花园的吴先生说,对老哈尔滨人来说,买秋菜就像是进入冬天的仪式一样。每年储备秋菜的习惯早已扎在脑海的记忆里,成为一种习惯。“不备上点秋菜总觉得没有安全感。看见街边那些绿油油的菜,心里就痒痒,就想体验一下以前搬秋菜的热闹。”吴先生说,女儿在外留学,现在家里就老两口,吃的并不多,不像小时候一家人都住在一起,买秋菜都上百斤,今年就买了10颗白菜、5捆葱和一大袋子土豆,吴先生说,这“老三样”是不能缺的,怎么做都好吃。
就算没有了过去的酸菜缸,还有很多人都会拿玻璃罐、塑料桶在家腌咸菜。“现在都知道养生了,知道腌制品对身体不好,但即使现在能吃的食材种类丰富,舌尖上的那种酸菜和咸菜的味道仍和以前一样美妙。”
家住哈尔滨市香坊区的张先生在家里的小院里挖了菜窖,用来存储秋菜。“三、四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挖地窖备秋菜,别看现在想吃啥都有了,但是我大半生都是这样过来的。”张先生说,三十多年前买秋菜可比现在热闹多了,喊一声“菜到了”,大家结伴就去买菜了,你家一百斤、我家二百斤。谁家买多了抬不动,大家都帮着一起抬,几家人一起腌菜,互相帮忙,体会邻里间的人情味浓。
“10月初我们就来卖秋菜,本想着趁早来卖个好价,但那一周卖得都不好。直到10月中旬以后,买的人慢慢地多了,现在马上就要售空了。”菜农表示,提前卖秋菜,是考虑到买秋菜的人慢慢地少,打算以低价抢占市场。
说起以前,从2002年就开始卖秋菜的的菜农刘师傅说,“以前卖秋菜的时候那场景真是轰轰烈烈,队伍排的老远,卖的也火热,一上午好几百斤就卖空了。”菜农说,买秋菜的基本都是中老年市民和开饭店的居多。
从双城来的菜农老郑向记者分享着他“生意经”。老百姓消费观念变化了,以前咱住平房,现在咱住楼房,消费层次也提高了,我们菜农也得与时俱进了。
记者了解到,不少菜农跟着时代的变化转换了“经营之道”,从阿城来的菜农于师傅说,在卖秋菜的“黄金季”期间,他每天凌晨1点从阿城装货出发,3点多到哈尔滨,蹲车上把大白菜扒的干干净净的,城里人都图省事,秋菜卖相好,一上午就能卖出1000多斤白菜。
马路对面正在售卖芥菜疙瘩的老李也学着转换“模式”,把大葱的泥都清洗整理干净,扎成小捆,就连土豆、胡萝卜也都是干干净净的,表面几乎看不到泥块,这样市民拿回家中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弄脏地板。
下午3点刚过,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红旗大街一侧,来自阿城的菜农徐志国的货车就已经见了底,1000多公斤大葱已经销售一空,40多斤的胡萝卜也被旁边一家饭店的老板抢购一空。在十米外的几位卖土豆、胡萝卜的菜农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城市发展的快,我们买菜的地方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走街串巷的,现在都在固定的地点卖,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吆喝,虽然以前秋菜售卖的场面火热,但那时候挣得也不多,一斤才卖7、8分,现在大葱6毛5一斤,土豆一袋5、6斤,20块钱,芥菜疙瘩6毛一斤,同样的我们挣得也多了。菜农说,今年菜的质量好,销售还是很乐观的。
有的菜农意识到市民对食品安全逐渐重视,干脆在车上写着“放心菜”,挂起了销售经营渠道来源,打着绿色、卫生的招牌。也有菜农搞起了“合作”,批量买的市民少了,会特意留出一部分卖给连锁生鲜超市。
每到秋末冬初时,这座城市与收获有关的,是把秋菜搬进家的热闹,是像“忙年”一样的买秋菜,那是日子的味道。
记忆中,大爷大妈和菜农们砍价的热闹劲儿,就像跳皮筋、抽冰尜一样逐渐变成了一种情怀,一些旧事物和生活小习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中。
现在,哈尔滨的冬季依旧寒冷,但居民楼内的室温却温暖如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龙江各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技术的进步、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大面积的蔬菜大棚。但即使买秋菜的需求减小,“备秋菜”却更像是延续一种习惯,这习惯里,有炖酸菜粉条、醋溜白菜、雪里蕻炖豆腐的共鸣,也包含着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记忆。aa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