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5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对外发布7件依法严惩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典型案例。最高检第一检察厅负责这个的人说,力图通过案例推动各地统一执法司法尺度、细化办案标准,达到严惩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的目的。
“这批典型案例不仅涉及废铝灰、废弃桶、废铅蓄电池、含油泥浆等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常见多发领域,还涉及矿洞‘洗洞’、医药化工企业副产盐等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攻坚领域,大多关注个案背后的行业问题,对于增强群众法治意识、预防违法犯罪具有警示教育作用。”最高检第一检察厅负责人说。
其中,浙江省台州市蔡某喜等49人利用网络站点平台跨省处置铝灰对环境造成污染案,涉及3省6地市,该案以网络货运平台数据为切入点,对装货点位、运输路线等环节依法开展溯源核实,实现全链条打击和全面起底污染点位,并于起诉前就促成挽回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最大限度弥补生态环境损失。
山东省青州市刘某刚等44人非法处置废铁桶对环境造成污染案,按照“以桶找车、以车找窝点、以银行流水找人”的侦办思路,通过一个桶牵出了一串案,最终摧毁了这一“立足”潍坊周边、“覆盖”山东省内、“辐射”全国7省的特大非法处置废包装桶犯罪网络,并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的危险废物铁桶收购人员、贩卖人员均依法认定为主犯,彰显了严惩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违法犯罪的精神。
北京市密云区夏某江等5人“洗洞”对环境造成污染案,系使用有毒溶液喷淋到矿洞岩壁和底部碎石中非法采金的洗洞案件。该类案件往往在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后才以重大责任事故罪依法惩治,本案着眼于此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污染自然环境罪依照法律来追究行为人责任,为同类案件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办理路径,并警示各地应加强对废弃矿洞的管理。
天津市武清区李某文等26人跨省处置废铅蓄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案,依托跨省市联合联动、办案协作、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机制,深挖扩线,全链条打击天津、内蒙古、河北三地窝点6个,摧毁处置废旧铅酸电池利益链条3个。
记者了解到,针对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长期以来存在的范围广、发现难、治理慢等问题,从2020年开始,上述三部门联合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惩治非法收集、利用、处置废矿物油和跨行政区域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违法犯罪行为。2021年,三部门将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纳入打击范围,2022年又将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纳入专项行动。
2020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对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案件提起公诉6400余件15700余人。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环境违法案件1.8万余件,罚款近17亿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对环境造成污染违法犯罪案件3071起。
最高检第一检察厅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紧密结合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充分的发挥检察职能,继续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专项行动,并联合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完善一体化联动执法司法模式,做实做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集团化、专业化、链条化重大案件的指导力度,加强会商和协调,共同破解生态环境领域执法司法难题,实现对对环境造成污染犯罪“全方位打击、全链条发力、全过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