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将出台新规,加强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环节的污染防治。
2.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为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
3.由于类型不同,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各不相同,新规将推动建筑垃圾规模化利用,减少对天然矿产资源的依赖。
4.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能带来的产值将超过3300亿元。
生态环境部将出台新规,加强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环节的污染防治。专业的人介绍,新规将促进建筑垃圾“吃干榨尽”,对相关产业带来诸多利好。
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编制组介绍,建筑垃圾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及装修垃圾。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30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为排放量最大的城市固体废弃物。
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多发,主要为违规倾倒与随意填埋、堆存管理不规范、跨省倾倒、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混合、收运体系不健全、消纳处置场所应建未建等。
编制组介绍,建筑垃圾由于类型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各不相同,如表层耕植土类工程渣土直接用于回填等利用对生态环境风险较小,但未经分类或混入危险废物、普通工业固态废料、生活垃圾等别的类型固废的建筑垃圾,在堆存过程中,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可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或随雨水冲刷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水生生态系统。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建筑垃圾环境污染防治提出指导要求。《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护治理,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推进综合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建设,保障处置安全,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包括建筑垃圾在内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能力明显提升,利用规模逐步扩大,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要求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规范建筑垃圾堆存、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
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浙江大学等参与编制的《建筑垃圾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强化精细化分类,依据建筑垃圾的不同来源、成分和特性,分别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管理效率。加强对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对源头减量、分类拆除及处置设施的管控要求。
征求意见稿提出,装修垃圾存放点应独立设置,与生活垃圾区分,宜采用半封闭或封闭式,应便于居民投放以及环卫作业车辆通行和作业,采取防尘、防雨等措施,减少对旁边的环境的影响;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发现的石棉、油漆桶、废电池、废灯管等危险废物应单独分类收集,并交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做收运和处置;已分类好的建筑垃圾应避免再次混合;可采取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智能化手段实现运送过程的全过程监管。
编制组表示,这项新规将建筑垃圾管理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防控”,将推动建筑垃圾规模化利用,减少对天然矿产资源的依赖,缓解开采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同步降低建材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专家预测,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有关政策的出台,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能带来的产值将超过3300亿元。